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随临期食品消费和节约粮食理念融合——“剩菜盲盒”在泉州兴起

时间:2025-04-11 11:04:00

超市里的临期商品专柜和打折柜台

万物皆可盲盒,这回轮到“剩菜”。在泉州,“剩菜盲盒”正悄然兴起,商家将临期或当日打烊前未售完的食品,随机组合成“盲盒”打折卖给消费者。因为省钱、有趣又环保,“剩菜盲盒”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记者购买一份价格为5.9元的“剩菜盲盒”,收获当日生产售卖的三明治、茶叶蛋各1份,还有一瓶6天后才过期的鲜牛奶。(洪娜娜 摄)

烘焙店里,隔日不能再售的面包被随机打包在一起;便利店里,临期的牛奶、酸奶、饭团、三明治等“自由组合”;零食店里,原本价格昂贵的进口零食,因即将到保质期而被“混搭”成盲袋……“剩菜盲盒”的“剩菜”,可不是吃剩的饭菜,而是商家超量生产却无法销售完的食品,类似临期食品。它们被打包成盲盒,以原价3—5折的价格销售。在泉州,消费者对“剩菜盲盒”的热情持续高涨。“每天都有通过小程序下单‘剩菜盲袋’的客人,还有不少直接到店买临期打折食品的客人。”鲤城区西街一家便利店的店员告诉记者,喜欢“剩菜盲盒”的消费者不少。

面包店的“剩菜盲盒”还算“新鲜”,保质期还有两天。 (洪娜娜 摄)

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临期食品市场规模预计将达401亿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被“剩菜盲盒”吸引。中研普华发布的《2024—2029年临期食品行业市场投资策略及前景预测研究报告》对全国范围内的8000名消费者深度调研,在临期食品的消费者中,25—40岁的占68%,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消费者占54%,有62%的消费者每周购买临期食品1—2次。

“剩菜盲盒”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李菁 截图)

“剩菜盲盒”的接受度为何这么高?记者走访了泉州中心市区多家销售“剩菜盲盒”的面包店、便利店,商家与消费者频频提到“划算”和“不浪费”两个关键词。这样的销售模式,既让商家降低损耗成本,减少了食物浪费,也让消费者获得了高性价比的商品。还有部分消费者则是出于猎奇的心理,想要体验“盲盒”带来的未知惊喜。

随着“剩菜盲盒”关注度的不断攀升,消费者对于盲盒中临期商品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也水涨船高。临期食品,通常指即将到达保质期,且未超过保质期的预包装食品,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食用的。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其中新增“消费保存期”标准,以减少食品浪费。如果消费者购买食品后没有在保质期内吃完,可以选择在“消费保存期”内继续食用,前提是按照标签标示的贮存条件来存放食品。

不过,这并不代表所有临期食品能毫无顾虑地食用。实际销售的“剩菜盲盒”,可能因贮存不当等原因导致食物变质,也可能存在不良商家混入的过期食物。消费者购买时,应仔细甄别其中的食物是否有变色、异味、发霉等情况,切不可因价格便宜等原因忽视食品安全隐患。

来源:泉州通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