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四川新闻联播播出了《清明访古聆听巴蜀文化千年回响》,清明假期,去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脉搏成为了不少朋友首选的体验。在成都博物馆,“锦城丝管:和合共鸣的音乐成都”正在开展,如同一首千年漫漫时光中的“蜀地长歌”,吸引着人们停下脚步,静静驻足欣赏与“聆听”。

序曲
这首“长歌”的第一个音符,就从三星堆的花朵形青铜铃中荡开。它既留存了古蜀人对“美”的感知,也是他们“沟通天地”的使者。而后,便是击乐声声。出土于金沙遗址的石磬,制作于晚商至西周。它的声音或许清幽如泉,也曾回荡于祭祀与朝堂,成为“天地人和”的象征。

主歌
凝视这尊东汉俳优俑,你一定能感受到千年时光中的欢歌。“他”的嘴角、眼角处处流溢着微笑,体态松弛,神采飞扬。展现出十足的乐天、幽默与快活。两汉时期,蜀地宴饮歌舞之风盛行,宴乐画像砖上的景象更是热闹非凡,一个个乐声悠扬、舞步翩跹的精彩瞬间被定格。

副歌
到了唐五代,乐舞日渐纷繁,成都更是享有“音乐名都会”之称。富贵人家甚至会组建“私人乐队”,后蜀宋王赵廷隐墓出土的伎乐俑就是证明,“他们”手持笛、竖箜篌、羯鼓、排箫……穿越千年,依然神采奕奕。
北宋时期,成都的街巷又变得百戏杂陈,烟火燎燎。石刻上,五位乐师惬意凭栏,鼓吹喧阗,展现着无尽的市井魅力。

间奏
乐声苍凉,掠过戈壁,落在长安城头,化作激越之音。筚篥本是源自龟兹的哨管乐器,展览中出现的西安博物院藏胡人吹筚篥玉带板,演绎出盛唐的多元交融,成为了这首“蜀地长歌”的美丽间奏。

延绵的尾声
元明之际和明末清初,人口流动促进了南北音乐文化在成都平原的融合,带有浓郁生活色彩的民歌俗曲广泛流行,四川清音、川剧、川江号子陆续出现,如同百川归海。尾声激荡,这首“蜀地长歌”依旧延绵不辍,未来可期。
新闻链接:四川新闻联播丨清明访古 聆听巴蜀文化千年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