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巧手编制的竹篮、簸箕、竹篓等,曾是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日常器具。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些浸润着岁月痕迹的竹制品,渐渐在机械化的浪潮中隐去了身影,如今,坚守竹编这门手艺的匠人越来越少。
曾经热销,如今遇冷

在玉溪市红塔区李棋街道陆篾屯盛来农贸市场南门的一隅,59岁的汤树文坐在他的竹器店里。斑驳的阳光洒落,为他手中的竹篾镀上一层温润的光泽,只见他布满老茧的双手灵动翻飞,坚硬的竹篾在他指间化作绕指柔的丝线。篾条穿梭,经纬交错,渐渐地,一个精巧的蒸饭用的竹蒸帘便在他指尖悄然成形。

陆篾屯,一个以竹编闻名的村落,其竹编技艺历史悠久,这里纹理细密、造型精巧的篾器,曾是十里八乡争相采买的物件,在周边县市十分热销,承载着当地百姓的生计。

“从我四五岁记事开始,就看到我奶奶撕篾,编簸箕。”汤树文告诉开屏新闻记者,过去,陆篾屯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编辑篾器,他7岁时,便跟着父亲学习这门手艺。

五十余载春秋流转,当年那个跟着父亲学艺的孩童,如今已是鬓发斑白的老匠人,唯有指尖翻飞的竹篾,依然保持着记忆中的温度。

“以前家家户户都下地干活,筛子、簸箕、方箩等农用篾器供不应求,陆篾屯的篾器远销晋宁、江川等地。”汤树文说,20多年前,种地的人变少了,篾器使用量大幅减少,加上塑料、金属制作成的生活用品代替了竹子做的篾器,陆篾屯的篾器渐渐开始鲜有人问津。
时代变迁下的坚守

清晨的菜市场人声鼎沸,但汤树文的竹器店却很安静,与喧嚣的市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汤树文坐在店门口熟练地编织,时不时抬头与邻铺的商贩闲话家常。

锯竹、破篾、滑篾、编篾……记者看到,常年与篾刀、篾片竹条打交道,汤树文的一双手粗糙得像老树皮,布满纵横交错的疤痕与厚茧。“做篾器,手受伤是家常便饭。”汤树文轻描淡写地说着,手上的活计却一刻未停。竹刺扎进指缝、篾刀划破掌心,这些在旁人看来触目惊心的伤痕,于他不过是手艺人的寻常印记。

说话间,一位中年妇女递来一根竹筷:“老板,照这个尺寸做个蒸帘。”汤树文用布满老茧的手指轻轻一量:“21公分,半小时来取。”话音未落,篾刀已开始在竹片上跳跃。

汤树文的小店门前总是围坐着老街坊。81岁的冯桂珍望着汤树文灵巧的双手说:“我13岁学编篾,编到75岁,手受伤后就没有做了。”80岁的何琼芬接过话茬:“从前编一对大方箩只要一天工夫,商贩抢着要。后来,做出来的箩筐却卖不掉了。”

汤树文低头编着蒸帘,竹篾在他手中沙沙作响,因为产品难销,收入微薄,同行纷纷改行,如今,59岁的他已经是陆篾屯最年轻的篾匠手艺人。“愿意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少,只要有人愿意学,我都会毫无保留地教。”汤树文说。
开屏新闻记者 李春丽 摄影报道
一审 高伟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易科彦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