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通州区:316个暖心站点构筑新就业群体“友好之城”

时间:2025-04-08 20:15:00

在通州区,一场围绕新就业群体展开的暖心变革正悄然发生。近年来,通州区整合多方资源、提供暖心服务、融入基层治理,致力于推动新就业群体“友好之城”建设的提质升级,让这些奔波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劳动者感受到副中心的温度与关怀。

驿站为户外工作者添个“家”

“这里就像自己家一样,有空调、饮水机、微波炉,可以来这儿休息,很自在。”外卖小哥跑完晚高峰最后一单后,前往社区教育学院“红色暖新驿站”休息。社区教育学院红色暖新驿站位于北京市市民学习品牌——运河讲堂北侧,占地面积约30平方米,主要为环卫工人、外卖人员等户外劳动者在严寒、酷暑、暴雨等恶劣天气条件下提供可以免费“充电加油”的地方。驿站配备空调、暖气、饮水机、微波炉、充电口、充电线、桌椅、书柜书籍、急救包、穿衣镜、一次性雨衣等设施设备,可满足户外劳动者饮水、就餐、休息、上网、收听收看、充电、储物等需求。同时设有专门宣传党建内容的LOGO墙和征求意见的“留言板”,既能大力宣传党的建设,又能听取服务对象的心声,进一步提升教育和服务水平。

驿站的运行宗旨是提供免费温馨服务,让户外工作者可以“累了来歇脚、渴了来喝水、没电来充电、饭凉来加热”。作为教育系统首家暖新驿站,社区教育学院将秉持“就近、长效、便利”原则,依托“红色暖新驿站”启动红色暖新计划,通过开设专场健康类公益讲座等方式,提供多元化服务,为广大户外工作者营造温暖港湾。

持续推进“友好之城”建设

近年来,通州区大力推进“友好之城”建设,持续打造社区、商圈、楼宇等友好场景。通州区发布的“友好副中心”服务地图,涵盖316个“驿站、楼宇、商圈、街区、社区、律所”等友好场景,逐步形成“友好之城”社邻生活圈。在通州区工作的户外劳动者可“按图索骥”,在友好驿站、友好商圈、友好律所等场所享受免费充电、饮水、休息、阅读、休闲、法律咨询等服务。

此外,地图上还汇总了各个站点的具体位置和联系方式,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各种服务。

为推动新就业群体更好融入副中心治理,通州区聚焦新就业群体实际需求,整合多方资源、提供暖心服务、融入基层治理,打造与新就业群体双向奔赴的多元友好场景,让“奔跑的心”找到“幸福的家”。

建立新就业群体服务资源库

通州区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联合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形成强大合力。通过建立新就业群体服务资源库,将各类服务项目进行整合分类,涵盖职业培训、法律咨询、健康义诊、子女教育帮扶等多个领域。例如,与专业培训机构合作,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开设物流管理、交通安全等实用课程,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安全意识;组织律师团队定期开展线上线下法律咨询活动,为新就业群体解答劳动权益、合同纠纷等法律疑惑。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搭建线上服务平台,新就业群体可通过手机APP或小程序,便捷获取各类服务信息并进行预约,真正实现服务“触手可及”。

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承担着支撑北京“新两翼”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使命,辖区内9个进京综合检查站,年检测货车量达533万辆次,是守护首都平安的东大门和展示副中心温度的窗口。去年,通州区总工会会同区交通委,针对区内九个进京综合检查站往返货车数量多、运输行程长等实际情况,利用综合检查站便利条件,在站内设立“24小时工会驿站”,解决货车司机“喝口热水、吃口热饭、打个小盹”的需求。区总工会统一为工会驿站购置驿站柜,配备医疗箱、微波炉、血压仪、暖水瓶、针线包、雨衣雨伞等物资,在兼具实用性的同时,为广大户外劳动者营造“爱”的港湾、传递“家”的温暖。货车司机王师傅表示:“有时候长途开一天挺累的,这个24小时工会驿站设施、设备齐全,能让我们有个歇脚、喝水、手机充电的地方,太方便了。”

通州区正以实际行动,让新就业群体在这座城市中找到归属感,实现城市与新就业群体的美好“双向奔赴”。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作者:冯维静 李景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