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吾乡吾土② | 学发公祠:故乡魂的守望者

时间:2025-04-18 22:16:00

当南洋风遇上岭南魂,罗马柱与客家围屋的交融,留下了怎样的印记?华侨朱海均用十二年光阴浇筑乡愁,留下了这座中西合璧的“学发公祠”,也留下了游子跨世纪的守望。《吾乡吾土》第二期,一起走进学发公祠,聆听游子的思念。

清远学发公祠极简档案

地理位置

·位于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七拱镇大禾岗村,背山面水,距离四驱车场3公里。

历史沿革

·由爱国华侨朱海均于1923年动工修建,历时12年,至1935年建成,纪念其父朱学发。

建筑特色

·中西合璧:中式元素如客家围屋布局,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对称,前低后高;镬耳山墙、天井通风采光、麻石镶边门框等传统设计。西式风格如罗马柱、巴洛克浮雕窗楣,绿陶瓷作围栏等。被认为是粤北华侨建筑之最。

·防御体系:墙体厚70厘米,混合砚壳灰、糯米粉等材料,坚固抗冲击;设枪眼、炮楼、瞭望孔,抗日时期曾抵御日军。

·规模布局:总占地10941.4平方米,含182间房,形似“布达拉宫”,被誉为“广东布达拉宫”。

历史事件

·抗日据点:1944年韶关沦陷时,黄埔中正中学迁至公祠办学,培育数百名学生。

·华侨贡献:朱海均抗战期间捐献白银3万两,并带动华侨支援抗日。

·无偿捐赠:朱海均先生之子朱汉湘在他父亲朱海均爱国爱乡精神的激励下,自愿无偿地将面积为5659平方米的学发公祠主楼捐赠给阳山县人民政府。

荣誉称号

·1987年列为“阳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开放现状:外部全天免费开放,内部陈列馆需预约,部分区域仍为民居。

·旅游美食:阳山七拱豆腐仁,其制作工艺已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监制:陈戈

策划:达海军

统筹:刘秋宜

文案:邱淑平

摄像:曾亮超

后期:邱淑平 曾亮超

设计:张铭然

配音:邱淑平

通联:段灿

出品:南方日报清远新闻部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邱淑平;曾亮超;达海军;段灿;刘秋宜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