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韩荣君 通讯员 张旭辉 朱熠菲
4月24日,豫见·河洛印象文化馆在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开馆。

豫见·河洛印象文化馆又名郭氏大院,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是豫西传统四合院建筑的代表,2020年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因城市建设需要,在洛阳伊滨经开区管理委员会的支持下,于2021年迁移复建于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该建筑为豫西传统四合院式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建筑院落呈中轴线对称布局。存有门楼一座,一进院照壁、厅房各一座,二进院东、西厢房秀楼两座,均为硬山式砖木石混合结构。学校坚持“保护优先、保用结合、以用促保、精准施策”的宗旨,以“观、享、融、育”为理念,依托其历史文化价值打造了豫见·河洛印象文化馆,在原有建筑布局基础上,设为河洛食事厅、河洛茶韵厅、“豫见河洛”非遗厅和“洛职之礼”文创厅。文化馆充分挖掘文物建筑的价值,通过各种形式、活动展现河洛地区丰富的文化底蕴,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

活动现场还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分别展示了学校师生创作的面塑、洛绣、套娃、拓印、剪纸等非遗作品,戏曲艺术学院、文化遗产与传播学院学生表演了河洛鼓韵、川剧变脸、戏曲联唱等精彩节目以及非遗茶艺等。

活动期间,与会人员参观了豫见·河洛印象文化馆和文化遗产与传播学院非遗实验室。
附:豫见·河洛印象文化馆各主要部分介绍
门楼

门楼位置设计了一个极具豫西特色的照壁。照壁上团窠的造型展示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团窠上所题“豫见河洛”四个金色楷体大字点明了文化馆主题,团窠中心以活字印刷的形式镌刻了河洛文化的遗存、遗址和文化名人,以高贵、权威,象征祥瑞的紫色铺刷,呼应了魏紫这一中国牡丹的瑰宝,更展现了河洛文化中“天命所归”的政治美学,整个照壁的设计融合了美学、哲学、艺术设计学等内容,体现了河洛文化的包容性、延续性。
门房

门房又称耳房,主要是古时候看门人居住的场所,现重新设计利用,打造成为河洛食事厅,展示了河洛饮食文化在夏、周、东汉、隋唐、宋5个典型时期发展情况,以及“鲤鱼跃龙门”“酒祖杜康”“洛阳水席”等洛阳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饮食文化元素和省级、市级非遗名吃、洛阳代表性名菜、名点、小吃等。
庭院

庭院左侧墙壁以几何线条的形式,用瓦片堆砌出豫西建筑中常见的硬山式屋顶样式。右边墙壁上展示了六角形样式、双交四椀样式、亚字样式、十字样式和松鹤延年5种古建构件窗棂。同时,院内还放置着吉祥缸,古称门海,既为防火,也有聚财之意。
厅堂

这个单体建筑原是三开间二进深硬山顶的厅堂,是主人待客和集会活动的场所,是庭院的主体建筑。建筑采用的硬山顶屋顶样式,顶有五脊两坡,屋脊上所雕刻的龙头鱼身吻兽,寓意镇宅辟邪,防火消灾。厅堂采用的是抬梁式木构架方式建造,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原建筑的梁和构件,厅堂的四周以悬挂飘带艺术处理的方式对两面墙体进行垂直固定。厅堂正中设有屏风,采用皇家御用的黄色铺底,以黑色线条勾勒了洛阳的两个标志性建筑——天堂与明堂,左右侧屏风底图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现厅堂已改为河洛茶韵厅,四周以飘带的形式让游客感受到茶文化相关知识,体会到茶器流转、茶汤流动的动态美。
二进院

穿过河洛茶韵厅,进入二进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洛阳名片—牡丹洛阳红。东西厢房分别改造成了豫见河洛非遗厅和洛职之礼文创厅,2层上未出阁的小姐所居住的绣楼改为河洛婚俗文化展示区。

“豫见河洛”非遗厅主要展示了河洛地区的非遗展品,包含了青铜器、烙画、唐三彩、剪纸等;洛职之礼文创厅主要展示了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师生设计创作的以校园文化和河洛文化为主题的伴手礼;河洛地区(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与洛水流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其婚俗文化融合了中原传统礼制与地方特色,婚嫁习俗沿袭《礼记》所定的“六礼”,即问名、纳彩、纳吉、纳征、请期、迎亲,河洛婚俗文化展示区主要展示了河洛地区的婚嫁文化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