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铜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_部门动态】
为守护乡土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铜仁从机制建设、法治保障、产业融合等多维度发力,深入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截至目前,已有114个村落成功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石阡楼上村。
铜仁隶属于中国五大民族走廊之一的武陵走廊,聚居着土家、苗、侗、仡佬、羌、汉等共计29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5%。铜仁市地理跨度较大,东西相距约200公里,南北相距约240公里,“西五县”靠近川渝地区,巴蜀文化影响深厚,“东五县”靠近湖南地区,湘楚文化影响深厚。地貌的复杂性、文化的交融性、民族的多元性造就了铜仁传统村落类型的丰富性。

玉屏大湾村。
完善机制建设 筑牢保护根基
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基础保障,通过发挥制度作用形成刚性约束、塑造权威共识、催生科学措施。成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组织保障,建立了村级一月一巡查、乡级一季度一巡查、县级半年一巡查的动态监测工作机制,对传统村落消防设施设备、村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传统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环境要素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制定了《铜仁市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铜仁市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明确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为推进保护与发展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

松桃薅菜村。
强化法治保障,守住文化根脉
以《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为依托,积极出台《铜仁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条例》《铜仁市传统村落司法保护名录》,明确了各级各相关部门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责任与义务,对于破坏传统村落的行为,明确了具体的处罚条款和法律责任,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了法规保障,对加强我市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近三年累计整改问题隐患200余处,为传统村落撑起“法治保护伞”。

德江焕河村。
推动区域联动 激活发展合力
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以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为纽带,串联江口云舍、松桃苗王城、石阡楼上村等传统村落,打造“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通过跨区域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品牌共建,形成集群效应。2023年,联动区域内村落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35%,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印江方家岭。
发动村民参与 凝聚共治共识
坚持“保护为了人民,保护依靠人民”理念,创新“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等自治平台,引导村民参与规划制定、风貌监督、文化传承。例如,石阡县尧上仡佬族村成立传统建筑修缮队,由老匠人带徒传艺,既修复了40余栋百年民居,又培养了本土技艺人才。通过“积分制”“红黑榜”等激励机制,激发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守护者”。据统计,目前全市累计实施传统村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64个,充分运用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五共机制”,激发了村民“主人翁”意识,树立了“村寨是我家维护靠大家”的理念,村庄变的越来越美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得到了极大提升。

江口黄岩村。
深耕特色产业 赋能乡村振兴
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深挖传统村落资源优势,培育非遗工坊、生态农业、民宿经济等新业态。德江县焕河村依托古井、古树景观发展短视频直播,带动土特产销售超千万元;思南郝家湾古寨开发耕读文化体验项目,年接待研学游客5万人次。目前,全市传统村落已基本实现特色农业项目全覆盖,88个传统村落已引进或培育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建成传统村落电商服务站点25个,谋划编制铜仁市2023-2025年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项目73个,总投资1.47亿元。

石阡高桥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