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张炳钰

我国首本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蓝皮书发布。
医保支付事关百姓就医成本,也关乎国家医保基金的有效利用、医疗机构的健康运营,近年来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4月18日,《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在京发布了首本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蓝皮书《中国医疗保障支付方式改革发展报告(2023-2024)》,全方位回顾我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进展成效,精选部分国家和地区医保支付方式的先进改革经验,并对下一阶段改革形势和重点进行展望,提出对策建议。
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副司长徐娜在活动致辞中提到,目前改革进展顺利,已取得系列成效。截至目前,全国393个统筹地区中实施按病组(DRG)付费191个、按病种分值(DIP)付费200个,天津与上海兼具两种付费模式,实现了统筹地区全覆盖、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全覆盖、病种覆盖率达到95%、医保基金覆盖率达到80%。特例单议、预付金、意见收集、谈判协商和数据工作组五大机制不断完善。
国家医保局医保中心副主任隆学文介绍,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23个省份的235个统筹区开展了省内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纳入按病种付费管理,177个统筹区已实际付费;向信用良好的定点医疗机构预付资金总规模达723亿,有效破解医院垫资难题。截至3月底,全国24个省份实施医保基金即时结算,覆盖定点医药机构24.67万家,拨付金额1657亿元。
会上提出,支付方式改革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医疗费用增长与支付方式管理之间存在矛盾,整体改革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改革多方协同合力发挥不充分等。
蓝皮书建议,提升改革质效还应关注以下方面:一是推进异地就医纳入按病组付费/按病种分值付费管理;二是对中医优势病种、基层病种、日间手术、床日付费等立体式支付方式在全国统一规范,探索门诊按人头付费,使病种目录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三是制定基金监管规则,完善智能审核系统;四是进一步推进医共体下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引导医疗机构更加注重人群健康,医保按健康绩效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