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以陶瓷为舟,闯国际贸易蓝海 | 我为世界赶订单

时间:2025-04-14 07:42:00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华

走进铜官窑博物馆,162件(套)“黑石号”出水瓷器静静诉说着千余年前铜官陶器漂洋过海的故事,成为唐代繁华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就在数公里外,高新技术企业、湖南铜官窑海旭陶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旭陶瓷”)的生产车间,炉火正旺,工人正忙着赶制订单,这里的产品同样将远赴重洋,甚至比“黑石号”走得更远。

“公司生产的陶器品类有500多种,90%销往希腊、丹麦、荷兰、比利时、俄罗斯、英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海旭陶瓷董事长陈海军介绍,作为铜官唯一一家专做出口的陶瓷企业,海旭陶瓷将千年铜官窑的传统工艺有机融入现代科技生产制作技术中,先后荣获“湖南老字号”“湖南名牌”“湖南省国际知名品牌”“湖南著名商标”“湖南出口名牌”等荣誉称号,更跻身2023—2024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代表铜官传统陶瓷产业拓展国外市场。

一线直击:12万件高档陶具将销往希腊

尽管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不容乐观,海旭陶瓷的生产车间却依然热火朝天,近两百名工人坚守各自的岗位,有序开展生产。

海旭陶瓷生产车间分两层楼,二楼主要用来制坯、烘干、上釉。随着流水生产线的每一道工序的进行,只见泥料被迅速滚压,变成盘子的雏形,然后是机械手的打磨、抛光……只需要10秒,一个西餐盘湿胚半成品就完成了。“过去用老式设备生产,一条产线上至少需要5个工人。现在我们有7条自动化产线,每条产线只需要一名工人管理,自动化程度达到了90%。”陈海军介绍。

工人谢宏伟早上7点不到就到了厂里,开机、上料、镶胚、烘干、取胚……忙得不可开交。“我这里是生产的头道工序,早点做完也可以早点交货,今天我至少要完成5000个杯子的制作。”

上釉车间里,两条生产线正在分别进行红酒杯和鱼盘的上釉彩。在工人的操作下,一浸一提,几秒钟长达40厘米的盘子就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透明釉。工人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外国餐馆用的盘子,很厚重、结实,耐用得很。”

再来到工厂一楼的烧制车间,上好釉的陶器会来到这里,在流水线的带动下有序进入窑炉接受1500摄氏度的高温煅烧。“如今产品质量大大提高,成型率高达99.8%。”陈海军表示,目前公司正在为希腊客户赶制12万件餐馆用的高档陶瓷餐盘、碗碟。

突围密码:用特色产品撬动海外市场

订单在手,心里不慌。2023年,海旭陶瓷出口产值达到了210万美元,2024年逼近360万美元,今年预计可突破400万美元。海旭陶瓷是如何在激烈的海外市场中脱颖而出的?

作为一名从十几岁就开始学制陶的老陶艺人,陈海军对铜官陶瓷有着融入血脉的别样情感。他13岁到山里运陶泥,17岁进工厂当学徒,从事陶瓷成型、烧制、模具、装卸、销售等工作,1995年创建海旭陶瓷公司,从事日用及工艺美术陶瓷的生产,既有过800多工人赶工的红火时期,也历经过几近倒闭的低谷。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要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陈海军决定“复出”。十多年来,他先后投入1500多万元,持续对制泥、成型、烧制等流程进行智能化技术改造升级,每年海旭陶瓷还会拿出产值的5%投入研发,为铜官窑陶瓷产品竞争国际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海旭陶瓷硕果累累,不但在2023年广州国际交易会上一举拿下30万美金的国际订单,还得到了针对高端消费群体制作高档产品的英国Steelite International公司的订单。

“欧美客户喜欢使用微波炉、烤箱,用铜官陶泥制作出来的产品热稳定性非常好,其中铜官陶具热稳定性高达220摄氏度,备受欧美客户的欢迎,具有不可复制性,成为我们征服海外市场的拳头产品。”陈海军介绍,由于产品特色鲜明、质量过硬,今年的产值有望再攀新高, “过去我们的订单80%来自美国,前年我们尝试着开发陶具新品,拓展欧洲、东南亚、非洲等地市场,成效不错,已经拿下不少订单。”

赶单日志

4月13日

一天生产了两万多件餐具

成型车间主任 代建英

7:30准时来到厂里打卡上班,产线全面启动,工人全部到岗。

7:40-11:30大家各就各位,根据昨天的生产安排开始工作。我负责管理四个生产小组的工作,确定大家都到岗后,开始在各组巡查,严格检验产品质量。

11:30-13:30中饭、午休。

13:30-17:20继续巡查,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绝不放过一个瑕疵,确保出品质量。今天一共生产了两万件盘子、碗、杯子,圆满完成任务。

17:30组织小组长召开碰头会,总结当天的生产情况,制定并下达第二天的生产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