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岳麓山评论 | 喜看村支书的“土味视频”成为乡村振兴“新农具”

时间:2025-04-17 10:32:00

张英

刷短视频时,突然被一位皮肤黝黑的村支书“霸屏”,他正卖力地推销着本村红心猕猴桃;划到下一个视频,又见一位戴着草帽的女支书在稻田边跳起“挖呀挖”改编的插秧舞。曾经被质疑“同质化”的基层干部短视频,如今正以惊人的创造力和真诚度赢得公众认可,而这些有趣又有情的“土味”视频,也成了新时代“新农具”。

近年来,村官们显然已经逐渐摸清新媒体传播门道:山东某村支书用“鲁味rap”介绍小米,广西壮族干部身着民族服装直播卖芒果,陕西老支书在窑洞前开“老农民讲堂”。“在地化”的表达创新,击中了城市受众对真实乡村的想象渴望。当技术工具与地方文化基因相结合,传播便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比形式创新更打动人的,是镜头背后那份质朴的助农初心。云南一位90后女村官为了拍好茶叶推广视频,专门向村里老人学习采茶山歌;河南某驻村书记连续熬夜剪辑视频,只为赶上葡萄上市季。这些细节让人看到,基层干部的“网红化”尝试绝非追名逐利,而是带着让老乡们多卖几斤农产品的朴实愿望。正如网友评论:“看着他们晒得脱皮的脸、粗糙的双手,就知道不是摆拍。”这种将个人职业身份与乡村振兴使命紧密相融的自觉,正是当代基层干部最珍贵的品质。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这样的“数字新农人”。据统计,2024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56万亿元,其中短视频带货功不可没。比销售数据更重要的是,这种新型传播重构了城乡对话方式——城市消费者通过屏幕直观感受到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农民则获得了直面市场的表达渠道。这种去中介化的产销对接,或许正是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

当村官们拿起自拍杆,他们解锁的不仅是流量密码,更是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折射出新时代干部群体对互联网思维的深度内化。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视频,恰似数字时代的“新农具”,正在耕犁出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下次再刷到村支书的“土味”广告时,不妨点个赞——那可能就是一个村庄走向振兴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