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北大教授揭秘唐代长沙窑丨长博零距离

时间:2025-04-13 14:52:00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4月13日讯(通讯员 吴婉 全媒体记者 任波)一场关于唐代“外贸顶流”长沙窑的专题讲座,吸引了大批陶瓷专家、收藏达人和文博爱好者到场“追星”。4月12日下午,长沙博物馆湘城讲坛特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秦大树,举办《长沙窑的外销及相关问题讨论》讲座。省内众多陶瓷研究专家、私人收藏家与文博从业者、爱好者纷纷莅临现场聆听讲座。

在这场干货满满的讲座里,秦大树教授带领我们穿越回8世纪至10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原来中国瓷器大规模“出海”的起点,竟藏在长沙铜官窑的烟火里!从晚唐到五代,这些带着湘江印记的瓷器不仅卖到波斯湾,更漂洋过海直抵非洲东海岸,比郑和下西洋早了整整500年!讲座梳理了8世纪至10世纪中国外销瓷的发展变化,并从特色产品、贸易主体以及订货路线等方面讨论了中国早期外销瓷的定制产品问题。秦大树教授认为从古代瓷器真正作为商品大规模地销往海外标志着海上贸易的兴起,大约始于8世纪后半叶到9世纪初(中唐时期),在9世纪至10世纪间达到了第一次高峰。所谓第一个高峰的出现就是这个时期中国瓷器所销售的范围已经到达了非洲东部,真正成了环球贸易的一部分。而长沙窑瓷器的大规模外销成为这一现象的重要表征。

近年来印度洋沿岸的考古现场频频“出土惊喜”——在西亚、中东到非洲的20多处遗址中,来自长沙窑的碎瓷片像拼图般还原着古代海上商路。有趣的是,越窑青瓷和长沙窑彩瓷在西印度洋地区的“此消彼长”,竟暗藏着扬州港兴衰的密码。当这个长江口岸因战乱没落,依赖水运的长沙窑顿时失去“出海通道”,这段历史性转折让人唏嘘。

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千余年前的长沙窑匠人就深谙“私人订制”的生意经!考古发现的瓷器上,充满西亚风情的几何纹、椰枣纹铁线画,分明就是为中东人民量身打造的“进口爆款”。据载有5.7万件定制瓷的“黑石号”沉船推算,当年跑一趟波斯湾的利润竟超十倍——难怪商人们甘冒惊涛之险!当然,这条唐代商船的沉没,给当时生产定制产品以沉重的打击。

在观众问答环节,秦教授回答了长沙窑被越窑取代的主要原因、长沙窑诗文与唐代诗词比较研究等问题。

在讲座时,长博相关工作人员特别提示:目前正在热展的“我有方寸心——唐长沙窑诗文特展”将延续至5月6日,想亲眼见证这些会“说话”的千年文物?赶紧预约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