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宋真宗赵恒简介:一个被舆论毁掉的圣君,一个社死的帝王

时间:2023-04-28 11:18:39

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997年5月8日),北宋皇宫,中书省政事堂的诏书阁外,一位身躯肥胖的老头用着跟自己体态截然不符的敏捷关上了巨大的阁门。

随着大门轰然关闭,老头举袖抹掉额头的汗水,随即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门内传来了一个太监尖锐且气急败坏地喊声:“吕端你个死胖子,你居然敢骗公公我,我要你好看。

这胖老头正是大宋帝国的宰相吕端,被他关在诏书阁中的太监叫王继恩

就在数个时辰前,赵宋帝国的掌门人,宋太宗赵光义驾崩。

太宗尸骨未寒,王继恩和皇后李氏就打起了另立的主意。他们相中的人选,是太宗的长子,现被废为庶人的赵元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算盘。

王继恩想要混个拥立之功,更加稳固自己在宫中的地位;

至于李皇后,她则一直抚养着赵元佐的儿子,视为己出。

只是他们都选择性地忽略了一个人,那就是宰相吕端

这事其实不怪王继恩,吕端已经六十多了,老眼昏花,体态肥胖,平常走两步路都费劲,平日里也是能不管事就不管事,只等着赶紧退休回家领社保。

王继恩匆匆来到中书省,找到在这里办公的吕端,打算用两个重磅炸弹轰他一下。

第一:陛下驾崩了!

第二:陛下已经向皇后交代了,传位长子赵元佐。

一边走老太监还一边替吕端小小担心了一下,这老头子不会有心脏病吧,可别被自己的消息吓死了才好。

很可惜,王继恩没有机会看后世史书对吕端的评价,就一句话:

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吕端虽然身在中书省,但早已经敏锐的察觉到了宫中的异常,他也扔出了两个重磅炸弹。

第一:在随身笏板上写了两个大字--大渐,派亲信送给皇太子赵恒,让赵恒立即马上进宫;

第二:坐在中书省等王继恩,谎称先皇早有传位诏书,诏书就放在诏书阁。

于是,有了开头的一幕。

摆了王继恩一道的吕端,总算放下了一颗心,没了王继恩的撑腰,区区一个没见过世面的李皇后,还是很容易搞定的。

事实也正如吕端所料,李皇后见到吕端独身前来,明白大势已去。就这样,赵恒惊险万分的登上了这个本来就属于他的帝位。

宋真宗,这个北宋历史上最被低估和误解的帝皇,就这样走上了历史舞台。


新皇登基的第一年,是不得更改前任皇帝的年号的,这代表着对先皇的尊重。

所以公元998年,赵恒才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年号,咸平

咸平是太平的意思,跟太宗的一个年号太平兴国相比,赵恒同样希望天下太平无事,但却不敢奢望能兴国。

这倒也不怪他没志气,因为他接手的帝国,外强中干。北面的辽国和西面的西夏虎视眈眈,战乱不断,国内还不时爆发一下农民起义。志大才疏的赵光义,交给儿子的只是一个烂摊子罢了。

赵恒翻看着手中的账本,长长叹了一口气。可是没办法,再难也得上,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他是没有退路的。

天下百姓太苦了,五代十国的互相征伐,闹的十室九空;

好不容易赵匡胤建立北宋,又是南征北讨,从未停歇;

等到宋太宗了,更是打完北汉打契丹,被锤的满头包还要硬着头皮雍熙北伐,浑然不顾自己其实只是个战五渣。

到了赵恒,他没有太祖的文韬武略,也没有太宗的勃勃雄心,他只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大家都能过的好,都能有饭吃。

赵恒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免税。

咸平元年4月,赵恒把全国那些拖欠的田赋全部减免,有不少都是拖欠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陈欠,这一下子就免了一千万贯。

他还亲自审问因为拖欠田赋而入狱的犯人,连审七天,放了2600多人。

此后的数年间,有关真宗免除税赋的记载屡见史书。以至于在咸平四年,赵恒外出考察农作物长势时,沿途老百姓自发的喊起了万岁

民心,一下子就归附了。

为百姓减除税负的同时,赵恒也没忘记帮老百姓开源,他极为重视农业生产,引进了原产自越南的占城稻,亩产数从唐代2石提升到3石,垦田数更是从太宗至道三年的3.12亿亩增加到5.25亿亩,突破唐代最高值5亿亩。

赵恒组织人手改进铁器炼制,随着铁制工具的进步,原来无法开尽的土地也可以拓荒了,土地耕作面积增至5.2亿亩,比太宗时期翻了快一倍。

正是在赵恒的精心呵护下,国家人口呈现了爆炸式增长,从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的400万户,发展到威平六年(1003年)的686万户,增长了46%。

中国古代的皇帝,重农的一般轻商,轻商的大多重农,赵恒倒是个例外,农商一起抓,两手抓,两手都还硬。

世界上最早的纸钞(交子)就是真宗年间出现的。

由于西夏的崛起,通往西域的道路断绝,赵恒就开始大力发展海洋贸易,北自登州、密州,南到泉州、广州,总共开放了12个官方对外通商港口,而内陆也有很多榷场(商品交易所)。

对商品交易地官员的考核,赵恒别出心裁的采用了全新的绩效指标,一切政绩全看商业税收数量,商业税增长越快,政绩就越出色,官员提拔也越快。

看到没,用现代话说就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推行市场经济。

这样搞下去,经济发展的不快都难。

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带来的富足是显而易见的,真宗年间,即使灾害频发的年景,岁入也是盛唐时期的三倍以上,像1009年这般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岁入竟是唐朝的七倍。

那时的中国人,可比现在的美国人气势多了,说万邦来朝毫不过分。

开封是全球拥有外国侨民最多的国都,近有朝鲜、日本,远有印度、阿拉伯,乃至欧洲和非洲,都有大量侨民蜂拥而至开封并永久定居下来。

现在的开封还有不少犹太人的后裔,都是从真宗年间陆陆续续移民过来的。

由于国力的强盛,北宋男人是当时全球最抢手的男人。

日本人为了改良自己的人种基因,专门派船只送本国妇女到开封,找相貌堂堂的男子自荐枕席,名曰度种

别骂我,这可不是我在意淫,宋人笔记小说中对此多有记载,不胜枚举。

《清波杂志》就这样记载:

“倭国一舟飘泊在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妇女悉被发,遇中州人至,择端的者以荐寝,名日度种"。

不光是日本人,西域的回鹘女子对中原男人也感兴趣的很,宋人洪皓在《松漠纪闻》中就说,回鹘族女子有出嫁前先与汉人同居的传统。而且深以此为荣。

所以说,你要是想穿越,记得去宋朝,而且最好去真宗年间,万一你也被度种了呢?

赵恒的努力没白费,提前一千多年就实现了中国男人的梦想。


扯得有点远,继续回来说赵恒。

赵恒

看到民心归附,不再闹革命了,赵同学的心总算放下来一半。

为啥是一半呢?因为这个天下,除了百姓,还有另外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就是官僚。

赵恒还没有搞定官员们。

官员可比老百姓难搞得多,老百姓只要一口饱饭,官老爷们要面子、要涨薪、要带薪假,要的可多了。

不过这也难不倒赵恒,你敢要,我就敢给。

首先是面子,对真宗朝的老臣们,赵恒加倍礼遇,退朝后常常是起身目送老头们离场。

对吕端这个登基第一大功臣,赵恒更是恭敬有加,隔三差五就要跑到吕端家中宴请皇亲国戚、高官贵族,给足了吕端面子。

请着请着,赵恒觉得还不过瘾,不光把这种宴请变成了惯例,范围也逐步扩大,最后甚至连开封府的一些外朝官员,都在宴请之列。

一些小小的七八品官员,隔三差五就能沐浴皇恩,一睹圣容,让皇帝请吃饭。历史上,这事也就真宗这独一份了。

不光吃,赵恒还赏。

春天吃饭赐春盘;夏天吃饭赐冰块;重阳吃饭赐糕点;至于春节,什么米面油、牛羊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赵恒给不了。

有了面子,还要有里子。给啥都不如涨薪实惠。

真宗朝的公务员们幸福生活开始了,先是工资水涨船高,接着是带薪年休假全面推广。文武百官不但能休传统节假日,还能休一大堆新创的假期,比如说伏日假、饯行假等等,连为官府干活的临时工都可以休旬假节假

这下算是把官员的心也笼络住了,从老百姓到士大夫,提起这个新皇帝来是交口称赞,就差将其誉为一代英主,千古一帝了。

但是这所有的一切成就,跟他做的另外一件事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了。

赵恒对我们这个民族最大的贡献在于教育

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在于四大发明,但更在于一项制度:科举制

在隋朝推行科举制之前,不管是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归根结底都是贵族间的游戏,普通寒门士子想要当官,无异于痴人说梦。

而科举制则给了普通人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一个宝贵的上升渠道。

但是在赵恒之前,科举制起到的作用都很小,首先是招的人少,杯水车薪,根本不够分;其次则是所谓的科举潜规则。

所有的制度都有其潜规则,科举制也不例外。

科举的潜规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合法潜规则,就是在考试之前,考生会把自己的诗文投递给官员和社会名流,以求获得赞誉,从而提高声望顺利登科;

另一类叫非法潜规则,说白了就是家里有权有钱,凭借权力和金钱左右考试结果。

这两种潜规则对下层读书人很不公平,极大的降低了科举的吸引力,也难以真正发掘人才。

赵恒的伟大之处在于,搞出两个小改动,一举消除了科举的弊端。

第一是糊名制,对啊你没看错,就是把考卷的名字盖起来。这难道不是天经地义么?

从小学一年级起,老师就告诉我们,名字不准写到装订线以外,不然零分。

但在古代,现在看起来天经地义的事,还真就不是这样做的。

糊名制实行后,很大程度的杜绝了凭关系中举的现象,但是还是有人通过字体或者标记暗号等方式向考官传递消息。

赵恒又推出了第二项制度:誊录制

这个就更狠了,每个考生的卷子,都由誊录院专人抄写一遍后再送到考官处。

誊录试卷

至此以后,科举考试真正的成为了寒门学子实现阶级跃迁之路,中国社会从一潭死水变的生机勃勃。

全社会都以读书为荣,每个人都揣怀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梦想,努力的奋斗着。

一首流传甚广的《勉学歌》,在民间广为流传。

君不见东邻一出骑青骢,笑我徒步真孤穷。

读书一旦登枢要,前遮后拥如云从。

昔时孑身今富足,大纛高牙导前陆。

始信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君不见西邻美妇巧画眉,笑我无妻谁娶之。

读书一旦高及第,豪门争许成婚期。

昔时孤房今花烛,孔雀屏开忻中目。

始信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君不见南邻万顷业有余,笑我饥寒苦读书。

读书一旦登云路,腰间紫袋悬金鱼。

昔时箪瓢今梁肉,更是全家食天禄。

始信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君不见北邻飞宇耸云端,笑我屋漏门无关。

读书一旦居相府,便有广厦千万间。

昔时苇檐今梁木,画栋雕甍成突兀。

始信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现在的年轻人们,当你揣怀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熬夜苦读书,渴望考上985、211的时候,真的需要好好感谢一下我们的赵恒同学。

可以这样说,封建帝王成百上千,真正关注最基层读书人,为他们着想的,赵恒当之无愧第一人。

都说仁宗养士、三代受益。

宋仁宗一朝,名士如过江之鲫,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整个中国史上绝无仅有。

范仲淹、欧阳修、文彦博、富弼、韩琦、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晏殊、张先、柳永、苏舜钦、梅尧臣、黄庭坚、米芾、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沈括、毕昇。。。

不知道是否有人想过,这些英才都不是一夜之间就长成的,他们大部分都是受益于宋真宗时期的大兴教育,正因此,才有了仁宗时期的星河璀璨。


一转眼六年就过去了,咸平这六年,在赵恒的治理下,北宋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象。

国家从千疮百孔,风雨飘摇中安然度过,这一时期也被后世称为咸平之治。

咸平之治虽然名气不大,远比不上文景之治、开元盛世,但是他对于中国历史有着深远的意义,这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时代。

赵恒通过了自己的皇帝初考,他很开心,踌躇满志。历史如果真的这样发展下去,搞不好宋真宗真的会成为一个比肩唐宗宋祖、秦皇汉武的千古名君。

但是历史这个时候给他开了一个玩笑,一出忽如其来的入侵彻底搅乱了赵恒的明君梦。

公元1004年,赵恒把自己的年号改为了景德,著名的景德镇就是以这个年号命名的。

不过景德元年还发生了一件更加著名的事,就是澶渊之盟

这一年,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亲帅二十万大军南下,发誓要报当年宋太宗雍熙北伐之仇。

父债子偿,谁让你赵光义当年不厚道,趁着契丹人内乱趁火打劫来着,虽然偷鸡不成蚀把米,可毕竟这梁子是结下了。

现在辽国兵强马壮,自然是要找回场子,也该着赵恒倒霉,只能给他爹当替罪羊。

不过刚开始辽人的表现让赵恒笑掉了大牙,在辽宋边境的威虏军、北平债、保州等据点,辽人吃足了苦头,每个小城池都戒备森严,悍将如云,把契丹人揍了个满头包。

宋朝人高兴,赵恒更高兴,这就是名震天下的契丹铁骑么?都什么玩意嘛。

可是还没乐呵几天,他就笑不出来了。前线传来战报,辽国大军出现在了黄河北岸,澶州城下。

一排黑线顺着额头就下来了,开什么玩笑,前线十五万大军都哪里去了?

原来契丹人发现了宋军软肋,步兵为主机动性差,于是不再主动进攻边境城寨,而是借助骑兵优势,直接绕过直奔开封而来。

这就是定都开封的最大死穴,无险可守。不过这可不是抱怨祖宗没眼光的时候,辽军要是过了河,鬼知道一座孤城开封能抗几天,咋办呢?

群臣建言献策,四川人陈尧叟邀请皇帝逃到成都;江南人王钦若鼓动皇帝逃到金陵。

赵恒也慌了,他找来宰相寇准询问:“爱卿你说,朕是去成都好呢还是去金陵好?

执政六年来树立的英明神武形象在这一刻瞬间崩塌,赵恒的软弱显露无疑。

逃你个头啊!寇准气不打一处来,俺祖上山西的,要不陛下跟我往北跑?咱自投罗网得了。

当然,牢骚归牢骚,这些话想想可以,当着皇帝可就不能说了。寇准压着火,据理力争,连威逼带利诱,总算把个不争气的赵恒架到了前线,御驾亲征

此时的前线,风云突变,发生了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神奇的程度在整个历史上,都足以排进前十,不得不说,赵恒的运气是真的好。

宋军澶州守将叫李继隆,十分骁勇善战,他一边整备城防一边往城头运去了大批秘密武器--床子弩

这是一种很不人道的武器,所用的箭矢有标枪那么大,上弦需要数十人方能拉动,发射的时候需要由专人用大锤子砸向扳机才能发射。

据记载,宋朝时候这种弩的射程为一千步,按照当时的计量,就是一千五百米。

要知道,就算是一千年后的今天,最先进的狙击枪射程也不过2000多米,而且有效射程都在2000米以内,可见这种床子弩的可怕。

大概是这种黑科技实在太超越时代了,辽国人对此一无所知。这一天,辽军主帅萧挞凛像往常一样,披着红袍,骑着高头大马,盔明甲亮,带着一票高级将领沿着宋军驻防地四下游走,寻找战机。

初冬的黄河边,寒气逼人,澶州城头上,宋朝小兵张瑛正冻得哆哆嗦嗦,一个劲发抖。

他远远看到了辽军一行人,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就是这群狗东西,吃饱撑了要来打仗,害得爷爷大冬天要在城头挨冻。

啥也不说了,干他一弩!

打是肯定打不着,好歹吓你一吓,也算出口恶气。张瑛越想越在理,抄起手中的锤子,就砸向了手边的一副床子弩。

巨弩发出一声怒吼,一支寒光凛凛的标枪呼啸而出,向着远方射去。

张瑛收起锤子,正打算继续蜷缩起来,只听得远远传来辽人的惊呼之声。他疑惑的向远处张望,那副大红袍不见了,一群辽国人慌慌张张的向远处撤去。我的天,还真中奖了?大家开心地把这个消息上报了主帅李继隆。不过射中了谁?伤势如何众人一概不知,为了防止欺君,甚至都没有告诉匆匆赶来的皇帝赵恒。

没人想得到,这一箭正中辽军主帅萧挞凛的头部,碗大一个伤口,神仙也救不活。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神奇。赵恒还没到前线,辽军主帅就已经阵亡,军心也因此而大乱。

辽军极力掩盖萧挞凛死亡的事实,开始主动跟宋军讲和。本就根本不想打的赵恒虽然奇怪辽人为何先倨而后恭,但是和谈这种事,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很快,双方就达成了和约,辽国皇帝认了赵恒当哥,而宋朝每年送给辽国二十万批帛和十万两白银当改口费。史称澶渊之盟。


小时候上历史课,关于澶渊之盟这一段的定义就是耻辱的盟约。

虽然比不上靖康之耻,但也是够丢人的。

被人家打到家门口,无奈之下只得花钱买平安,这还是运气好到家,射死了人家主帅,不然的话说不定靖康之耻就变成了景德之耻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子么?看历史不能孤立地看,一定要叠加上多重因素去看,才能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结论。

在我看来,澶渊之盟是一个非常英明的决定,体现了赵恒的政治智慧,虽然一定程度留了面子,但却实打实地赚到了里子,是一位成熟政治家左右权衡后的最优解。

先说给钱,二十万批帛折算成白银相当于二十万两,也就是说岁币总共三十万两白银,可是打一场中型规模全面战争的花费至少要三千万两白银。

打一仗的钱够你给一百年岁币了,哪个更划算还用说么?

最关键是,保持宋辽之间的和平关系,就可以继续开设边境的榷场,宋人有大量辽人需要的东西,年年巨额贸易顺差,通过榷场,每年能赚回无数个三十万。

再说了,辽国皇帝为了这点钱不是也改口管赵恒叫哥了么?这面子不是也捡回来了。

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这都是一等一的帝皇,不也是乖乖地把宗室女子送去和亲,才换来和平。

更何况,赵恒面对的辽人跟之前的北方游牧民族都不同,他们占有燕云十六州,不光游牧为生,还从事农耕,可以说兼具农耕和游牧民族之长,又处在萧太后和辽圣宗统治时期,比之前中原王朝面对的北方民族都要强大。

同这样的外敌签下这等条约,赵恒就掏了点钱,还赚了个干弟弟,有啥丢人的呢?

澶渊之盟后,双方一直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能保持这么长时间的“相敬如宾”,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很少见的。

你还觉得澶渊之盟是个丢人现眼的和约么?

可是当时的宋朝百姓以及官员并不这样想。赵恒用自己的宽仁满足了所有人,但是在战乱面前,却没有人站在赵恒的角度上考虑过问题,哪怕是一点点。

王钦若向赵恒的进言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一舆论导向:“陛下啊,咱这那是澶渊之盟,这分明是城下之盟啊。

在宋朝人眼中,这是一个文明富足的王朝,八方来贺,万国来朝。

在宋朝人眼中,所有的民族都是番邦蛮族,怎能比得上大宋的文华风流。

看看开国的两位皇帝吧,太祖那是一代英豪,南征北讨,打仗什么时候输过,契丹人在他面前从来就是碰得满头包。

再说太宗,虽然仗打得不咋地,可是至少不怂吧,虽然大腿上被射了几箭落荒而逃,但至少人家敢主动挑起战争,敢御驾亲征。

再看看你赵恒,赵家祖宗的人都被你丢尽了。

契丹人欺负到头上了,居然只想着逃跑,被臣子硬架到了战场上,刀兵未接就急急忙忙签了个赔钱条约。

太祖要知道,还不得气的从棺材里蹦出来啊?

可是这能怪赵恒么?要求从小长在皇宫大内的赵恒像赵匡胤一样浑身是胆,能征善战,这现实么?难道不觉得对赵恒不公平么?

但没有人管这些,可怜的赵恒第一次感到了世态炎凉,人生无常,他为这个国家付出了这么多,却因为一个并不吃亏的和约而钉到了耻辱柱上。

经历了签约后最初的欣喜,赵恒回到了现实,面对铺天盖地汹涌的舆论,沸腾的民情,他只得委屈万分地下了罪己诏

当一个国家的政策制定被民意所影响,所引导,这个国家就滑到了危险的边缘。

景德年间的北宋,就在经历这样的转变。

舆论的指责,击毁了赵恒的勇气和自信,甚至也已经动摇了他执政的根基。

那个当初的皇位第一继承人,赵元佐,他不是还活着么?赵元佐文武全才,当皇帝的话不知道要强上多少倍?

赵恒感到了深深的恐惧,七年前惊险继位的一幕不停在眼前闪现。

咸平之治时候的雄心壮志已经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偏执且有些疯狂的帝王。

他开始东封西祀,不惜伪造天书,只为了天书上明确指出,赵恒的皇位是上天所定;

他更是执意要封禅泰山,甚至贿赂反对的臣子,就希望能通过这个仪式证明自己的功绩得到了上天的承认。

天书封祀对真宗一朝的政治和财政产生了重大影响。仅是东封泰山,就耗费八百余万贯;西祀汾阴,耗资更增二十万贯。

奢靡至极的玉清昭应宫的营建,更是几乎耗尽了国库,本应欣欣向荣,迅速发展的北宋社会就此戛然而止。

元人修的宋史中,对这一现象给了一句尖酸的评语:“一国君臣如病狂”。

可悲么?是很可悲。但是这又怪谁呢?

一百多年后的靖康之难时,宋人们是否有想过,百年前,他们曾经有过一次绝好的发展契机。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像赵恒这样的人。

他们曾满腔热血,赤子之心,努力的去生活,温柔的对待世界和他人。

但是慢慢地会发现,不管你怎么努力,怎么认真,总还是会遇到不理解,甚至是恶意的诋毁和谩骂。

于是有人放弃了初心,走向了极端,有人则感到了失望,选择了结束。

流言猛于虎,从古至今,这一点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