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被处死,众人几乎没有求情,原因就是在于李斯当初也参与了修改秦始皇遗诏的不忠之事:沙丘政变。
最好的储君扶苏因为李斯和赵高陷害而死,蒙家兄弟一文一武因为二人的陷害而死,李斯对大秦的功过难说,更因为他为了自己的私心背叛了秦始皇,所以在他被赵高陷害处死的时候,朝中主要的官员并不会帮助李斯,在他们眼里看来,赵高杀李斯,就是典型的恶人内斗,他们高兴都来不及。

咱们说说李斯这个人是怎么崛起的。
在战国后期,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很伟大,盛名远传:他就是提出了“性恶论”的荀子。而当时有一个满心对前途装满着憧憬的年轻人,他拜了荀子为师,学到了以“法家”为核心的治国之术,为后来秦朝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这个人就是李斯。
李斯从政,最早是在吕不韦门下,和甘罗一样,秦朝早期的政治人才,几乎都来自于吕不韦的门客,不过随着秦始皇和吕不韦的矛盾激化,这些门客们也有了自己的选择,李斯正是选择了秦始皇,年轻的君主,嬴政。
虽说出色的政治家不少,但是李斯能够直达秦始皇,秦始皇对他非常信任。秦朝建立之前的统一战争,乃至于七国的“统一”改革,这些秦朝的大方向,都有李斯提出的影子,所以说李斯是秦始皇得以依赖的新一批的政治群体,地位很高,也注定了李斯在后来朝中的地位。
公元前221年,大秦建立,李斯被秦始皇任命为廷尉,这个职位是秦代的最高司法长官,地位崇高。

而皇帝这个名号,中国古代用了两千多年的尊主之称,正是李斯和王绾、冯劫等人制定下来的,李斯虽说主管司法,可在朝政上的话语权不低于宰相,咱们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地方管理制度,就是李斯所主张的、并且被秦始皇采用,这个制度正是“郡县制”。
宰相王绾认为,秦始皇应该像周天子一样,分封诸侯,让宗室和功臣镇守四方。可分封制的弊端毋庸置疑,西周、东周的覆灭根源更不用说,王绾的思想遭到了秦始皇的反感。
此时李斯便提出了郡县制,这个制度,时至今日还影响着中华文明。
秦始皇在李斯的郡县制身上看到了自己想要的大一统格局,还有高度掌控的中央集权,于是采用了李斯的建议,而大秦在此之后的改造,从度量衡到文字,从地方到中央,李斯都被秦始皇所推崇。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河北沙丘归来的途中驾崩,留下遗诏,让扶苏处理国事、后事。在秦始皇身边的最主要的两位近臣,就是李斯和赵高,赵高面对秦始皇的遗诏,起了异心,修改了内容,让扶苏和蒙恬自杀,让胡亥即位。

或许在秦始皇的认知里,李斯会为了秦始皇的遗志奋不顾身地守护,但是谁能知道,经过赵高的诱导,李斯也为了一己私利而背叛秦始皇,为了权力,为了不让能力比他强、还受扶苏推崇的蒙毅爬到他的头上,他也参与了造假,于是在上郡的扶苏果真中计,自刎而死,蒙恬不愿赴死,但也被夺了兵权。
扶苏的死,让朝堂当时诸多士大夫感到不满,因为扶苏为人秉性更让满朝文武推崇,显然的,赵高和胡亥的这对君臣组合,并不是众人想要的。
所以李斯在这个事情上,就算是得罪了满朝文武,也要随着赵高迫害蒙家兄弟,而文武百官也不可能看不出来李斯和宦官赵高结成了联盟。
蒙毅和蒙恬是蒙家最出色的两个后辈,蒙恬武能镇匈奴,蒙毅文能治天下,虽说他们也会有政敌,但同样可以确认的是,当时需要他们的人更多于厌恶他们的人。
可就是在大秦还未稳定的情况下,赵高陷害蒙家兄弟,蒙家兄弟的灾难,背后必然也会有李斯的推动,虽说赵高才是罪魁祸首,但是李斯这个“定时炸弹”,说不定时刻会因为自己的个人利益而铲除群臣。

当李斯被赵高“绑架”到这个地步,李斯的处境已经很危险了。
在以逼死扶苏,清除蒙家兄弟为代价后,李斯迎来了一个适合他大展拳脚的朝廷。
也是这个时候,胡亥被赵高开始“愚化”,胡亥贪图享乐,绝大部分权力交给了赵高,赵高权柄极重,只要让胡亥一直昏庸,那么赵高的权力就不会受到威胁。
而李斯则是有了别的政见分歧,因为他认为胡亥不应该如此昏庸。
他觉得胡亥应该节俭开支,不应该大兴土木,应该励精图治,不应该放任赵高任意为之,可是李斯所提出的这些都是对牛弹琴,胡亥并没有上心,反而是赵高上心了。
因为胡亥一旦幡然醒悟,放弃了贪图享乐,专心政治,那么他的权力就会被夺回,于是李斯成为了赵高的敌人。
李斯的最大错误在于,铲除了忠臣,让自己和一个大奸臣在内斗。

赵高自然是先下手为强,其实李斯和赵高的合作关系十分脆弱,两人因为修改遗诏的缘故被迫组成联盟,但是核心的人物几乎都被清剿,扶苏已死,蒙家兄弟更是含冤而亡,已经没有人可以再追究赵高让胡亥篡位一事,所以这个联盟自然解散,赵高只是一个宦官,对于他来说,不存在永恒的伙伴。
针对李斯的手段,赵高也想得非常简单,那就是老方法:陷害。
要清除李斯,赵高首先需要让李斯和胡亥的矛盾激化,而多次打断胡亥享乐的李斯,的确让胡亥十分厌烦,赵高趁机告诉胡亥,说李斯的儿子李由想要谋反,先将李斯抓入大牢严刑拷打,审问一番。
这个计划可以说非常完善,李斯因为早已失去了众人的公正庇护,就这样直接被赵高成功囚禁。
李斯也终于尝到了当年扶苏和蒙恬尝到的苦果,被赵高陷害的他无法反抗,没有人帮助这个“亦正亦邪”的李斯,李斯最终被屈打成招,承认了自己的造反之心,最终被判处腰斩之刑,这个提出了郡县制的男人,竟然以这样的方式结束生命,也的确让人唏嘘不已。

其实李斯在秦朝,地位真的极其之高,李斯的几个儿子,全部娶了秦始皇的女儿,而李斯的女儿,则是全部嫁给了秦始皇的儿子,这种牢固的姻亲关系,本来能保住李斯荣华富贵,但是李斯一步步把自己推向深渊。
另一方面,李斯的儿子李由不仅没有造反,还因为死守雍丘被曹参所杀,是为忠臣。
在李斯死后,赵高彻底没了限制,做事情越来越疯狂,大秦覆灭在即,而赵高还想着篡夺皇位。
赵高指鹿为马,又为赵高清除了一大批与他不合的文武官员,由此可见,赵高非常擅长各个击破,或许也曾有人替李斯求情,但是人言轻微,没有起到效果罢了。

李斯之死,导致大秦走向末路有着绝对的关联,但李斯选择与赵高合作,并且让赵高一步步做大,他也有着很大的责任,自扶苏死后,大秦的毁灭近在眼前,李斯这个法家的私心,最终让自己酿下了大错,也惹来了杀身之祸。公元前208年,咸阳城发生一件震惊世人的大事:丞相李斯三族被诛杀!李斯和次子被押赴刑场,执行腰斩。李斯老泪纵横 :儿啊,为父想和你牵着黄狗去打野兔,去不了了啊!
不料,赵高冷笑着回复了16个字,李斯抱头痛哭,悔得肠子都青了!

伴随着一声:时辰已到,即刻行刑。李斯承受了“五刑”的折磨:脸上刺字、割掉鼻子、斩断左右脚,最后割去生zhi器。一番折磨后,李斯才被腰斩在咸阳街头。
你可能不知道,这残酷的“五刑”,正是出于李斯之手。
一、李斯落得凄惨的下场,其实是早已注定的,这一切源于一场豪赌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于沙丘,突然暴毙而亡。丞相李斯怕有人趁机作乱,决定秘不发丧,一切等回到咸阳再做决定。
当时正值酷暑,秦始皇的遗体腐烂极快,又臭又难闻,李斯命人弄来60斤臭鲍鱼,和嬴政一起装进车里。
至于政事,李斯找来宦官,假装是秦始皇在处理。如此一来,众人只当秦始皇活得好好的呢。

李斯忙得焦头烂额,有时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他想尽快处理完手头的急事,就执行秦始皇遗诏,让公子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
可没等喘口气,赵高就找上门了。赵高一脸奸笑:丞相啊,谁当太子,还不是咱俩说了算,你说此事怎么办好呢?
李斯一听,怒斥赵高:这不是人臣应当议论的事情。
没想到,赵高是个心理谈判的高手,他只问了几个问题,就击破了李斯的心理防线。
赵高问李斯:丞相和蒙恬相比,谁的功劳更高?谁谋略过人?百姓更拥戴谁?扶苏更信任谁呢?
李斯心里一紧,这几项,他一个都比不过蒙恬!
赵高见状,趁机加了把火:扶苏继位,丞相之位就不是你的了。再说了,胡亥尊重贤士,诚实厚道,有一颗仁爱之心。你同意了,富贵就是永世相传的。

见李斯还在犹豫,赵高不耐烦了,他威胁道:不怕告诉你,胡亥最听我的话。我们两个一旦联合,是从上控制下。而外人想控制朝廷,那就是造反!
李斯明白了,他没得选。
身为一国丞相,李斯难道不清楚谁更适合帝位吗?他非常清楚,但荣华富贵的诱惑太大了,他决定豪赌一把!
李斯同赵高一起篡改了遗诏,赐死了素有贤名的扶苏,给出的罪名倒是分外可笑:“为人子不孝”“为人臣不忠”。
蒙恬察觉出事情不对劲,却被使者囚禁在监狱里。
听到扶苏身亡,李斯几人恨不能举杯庆祝。他们深知,扶苏一死,就没人能搅动局面了。
回到咸阳,李斯迫不及待地宣读了诏书:立胡亥为太子,主持秦始皇的葬礼。

李斯不知道,正是这一场豪赌,为日后的悲剧下场埋下了祸根。
二、李斯被腰斩,满朝文武大臣为什么没有一个人为他求情?
1、皇帝无能:与贤名在外的扶苏相比,胡亥就是个草包。这样的人继位,忠良怎会善终?
胡亥即位后,任命赵高为郎中令,还事事听从赵高的意见。赵高建议用酷法暴政,胡亥一拍巴掌:就按爱卿说的办!
胡亥甚至将生杀大权交给了赵高。
赵高磨刀霍霍,终于可以拿蒙氏兄弟开刀了。
蒙恬是秦朝最著名的将领,他为秦帝国扫除了最大的威胁——匈奴,还为秦国筑造了万里长城,防御外敌!
并且,蒙恬参与了伐楚和攻齐,并因军功被封为内史。

蒙恬的弟弟蒙毅,则是秦始皇的贴身参谋,经常与秦始皇共乘一车。
有句话说得好,嫉妒使人发狂,蒙氏兄弟的权高位尊,让赵高嫉妒得寝食难安,他不止一次地想除掉蒙恬。而且,赵高与蒙毅有仇!
秦始皇在世时,赵高犯了死罪,是蒙毅判处的死刑。后来,不知为什么,秦始皇出面赦免了赵高,还让他官复原职。从那时起,赵高就记恨上蒙毅了。
如今,赵高大权在握,自然不会放过蒙氏兄弟。他不停地向秦二世进谗言,导致蒙毅和蒙恬惨死。
蒙恬死前,发出灵魂拷问:我蒙氏一族,世代忠心耿耿,却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一定是有小人欺君罔上啊!
蒙恬决心以死明志,希望胡亥醒悟。可他绝对想不到,有赵高在,胡亥听到的都是筛选过的信息。

胡亥只会感叹一句:爱卿辛苦了,贼人死得好!
蒙氏兄弟的死,李斯并没有兔死狐悲的危机感,反而畅快不已。蒙恬死了,谁还有资格与他比肩?
除了蒙氏兄弟,赵高还杀了一些大臣。
赵高凑到胡亥耳旁,嘀咕:先帝时的一些大臣,是显赫的贵族,功劳代代相传。他们看似顺从,暗地里瞧不起你。
胡亥气得肺都要炸了,杀!杀!杀!胡亥制造罪名拘捕近侍小臣中郎、外郎、散郎,没有一个得以免罪。
李斯曾上书劝谏,可胡亥严厉斥责了他,胡亥义正严词地说:人这一生就如白驹过隙,我做了皇帝,只想尽情享乐!
皇帝无能,忠良被杀,整个朝堂一片乌烟瘴气。

李斯暗自后悔,却又无能为力。
2、赵高作乱:一个阉人,居然连秦始皇的儿女都敢屠杀,甚至想自己当皇帝
赵高不仅祸乱朝堂,还把手伸向了秦始皇的儿女。
赵高怂恿胡亥斩草除根,胡亥一声令下,先杀了12个哥哥,又处死了10个姐姐。
公子高怕连累家人,含泪请求为秦始皇殉葬,胡亥龙颜大悦,大方地赏了他十万钱办葬礼。
胡亥这一番灭绝人性的操作,让秦始皇的后代几乎全部灭绝了。不知道秦始皇是否后悔生了这么个玩意儿!

李斯本瞧不起赵高,以为他就是个阉人,就算有权势傍身,也微不足道。
可是,李斯低估了赵高的野心,也小瞧了赵高的能力。
赵高挤掉直言劝诫的官员后,开始安插自己的亲信。他的兄弟赵成,封为中车府令;女婿阎乐,当上了咸阳县令。
不仅如此,赵高还“贴心”地为秦二世谋划:陛下年纪还轻,若不小心在臣子面前暴露了弱点,会被天下人耻笑。
秦二世急了:那怎么办?
赵高笑了笑:陛下可以在内朝处理政事,由微臣等人在一旁辅佐。这样,人人都会称颂皇上的圣明。
胡亥一听,这不正合朕心意吗?他当即决定,不再上朝,专注于玩乐。就这样,大权一步步落到了赵高的手里。
很快,赵高不满足了,他眼红李斯的丞相之位。

于是,赵高酝酿了一肚子坏水,每当秦二世与姬妾玩耍时,他就告诉李斯:丞相快请,陛下等你奏事呢。
李斯兴冲冲地进去,胡亥气得大骂:李斯这老贼,竟敢拿朕寻开心!我闲着的时候,他不奏事,偏我宴饮正酣之时,再三扫我兴致。难道是看朕年轻,瞧不起朕吗?
赵高心里一乐,他告诉胡亥:丞相参与了沙丘之事,却没捞到好处,他这是逼您封他为王。
要说赵高,也是个“能人”。造反的陈胜与李斯是老乡,所以,他就以此为由,诱导胡亥相信,李斯和其子李由极有可能谋反。
李斯在狱中受尽酷刑,却不肯就范。
赵高心生一计,他安排亲信扮成御史轮番审讯,若李斯说实话,就严刑拷打,直到他承认谋反。
后来,秦二世派人来审讯李斯,李斯以为和之前一样,就以假口供应付差事。胡亥看到口供,便以为李斯真的要谋反。
事后,胡亥对赵高说:如果不是爱卿,朕就被丞相出卖了!

据史料称,李斯的儿子李由被起义军杀死。赵高见状,欺骗秦二世:已将李由就地正法。
公元前208年,是胡亥即位的第2年,也是李斯被处以腰斩的时间!
一路走向刑场时,李斯不由得长叹: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
这番话,说明李斯已看到秦必亡的气息。
在影视剧中,李斯与次子李由感慨,想带他回家乡,带着大黄狗追逐野兔。说完,父子二人抱头痛哭。
这就是著名的“黄狗之叹”,记载于《史记》中的《李斯列传》。
赵高听了此言,冷笑着说了16个字:你有什么委屈,去地下找始皇帝申诉吧!
李斯闻言,哭得撕心裂肺,他后悔了,悔得肠子都青了!
伴随着一声:时辰已到,即刻行刑。李斯跌宕起伏的一生,就此画上句号。李斯死后,被抛尸荒野,下场不可谓不凄惨。
与此同时,李斯一家被杀。

秦二世这个草包,只当了3年的皇帝,就被赵高所杀,死时才24岁!秦二世死后,没有风光大葬,而是以平民百姓的规格被埋葬在宜春苑中。
赵高呢,他不满足于丞相之位,他想自己当皇帝,却不料,阻碍重重。2年后,赵高的皇帝梦还没达成,就被子婴成功诛杀。
3、人品败坏:李斯极度自私的价值观,让他凭本事得罪了所有人
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曾记载了李斯的价值观。
李斯看到厕所里的老鼠,一有动静,就吓得逃走,但米仓里的老鼠,则吃得又大又肥,不仅能肆意在米堆里玩耍,还没有任何威胁。
从此,李斯就认定了一件事: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所以,他辗转多地,来到了秦国。
李斯为了自己的仕途,害死了好友韩非;为了迎合秦始皇,提议“焚书坑儒”;为保荣华富贵,他参与了沙丘政变、残害忠良。
秦二世登基后,他问李斯:尧、禹等简朴、辛劳,是笨人才会做的事情。当皇帝不享受,不让天下人配合自己,那还当什么!
胡亥继续说:我想永远享乐天下,爱卿,你有什么良策?
那时候,李斯正与赵高较劲,他怕自己“失宠”,就写了一篇《行督责书》,提倡更严苛的刑罚,使得笞杖、刀锥、斧头等各种刑具,通通被收进刑法之中。
李斯还向胡亥先出了独断专权、酷法治民的治国方法。这一番操作下来,上至秦朝的官员,下至黎民百姓,都活得战战兢兢、敢怒不敢言。
也正是这种政策,让李斯在狱中面对赵高的迫害时,根本无力反击,且无人敢去谏言,可谓是自食恶果。
李斯为追求荣华富贵,屡次打破人生的底线,最终落得腰斩、夷三族的下场。讽刺的是,临死前,李斯最放不下的并不是权势地位,而是家人,他渴望能再带儿子去打猎……